一場電影可以看兩場,不虧還賺大了
日本人坪內壽夫曾經被稱為“電影皇帝”和“造船大王”,其實他的高明之處只有一點,就是讓顧客及中層經理人感到他可以給自己更多的利益。
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日本陷入了貧困的深淵,人們對天皇的諭旨已經不是那樣感興趣了,他們需要的是吃飯和穿衣,也就是脫貧,解決溫飽問題。
當時,坪內壽夫剛剛從蘇聯西北利亞的日軍戰俘營裡被釋放出來,早已餓得精瘦,很想發一筆大財。可是日本並非遍地都是黃金,而是要吃飯的人。沒有更好的事情可幹,他只得跟著父母經營一家很小的電影院。可是觀眾都沒有心思看電影,上座率很低,他們一家人的生計都很難維持。
怎樣讓觀眾來看電影,這是坪內壽夫天天都在反複思考的問題。他終於想出了一個好辦法:一場電影放兩部片子。
一般的情況是一場電影放一部片子,現在坪內壽夫的電影院放兩部片子,觀眾覺得占了便宜,就連本來不想看電影的人都來看了。不長的時間,坪內壽夫的電影院就賺了一筆很可觀的收入。
隨著日本經濟的不斷好轉,文化事業也百廢俱興。坪內壽夫對這一趨勢發生了很大的興趣,決定在此方面大幹一番。他拿了自己的全部資產修建了一座電影大廈。他的這座電影大廈有四個放射狀的影廳,可以同時放不同的四部電影,影廳裡用紅、綠、橙、藍四種顏色來區 別。四個影廳只有一個入口,只有一個放映室。這樣不僅減少了雇員,還給不同興趣的觀眾提供了選擇不同影片的機會。
為了吸引更多的觀眾,他在電影院裡還專門開設了咖啡店、冷飲店、快餐店等,並且,在這座電影大廈裡配備有美觀整潔的衛生設施。在當時的日本,這樣的電影院是絕無僅有的,有不少觀眾不是為了看電影,而是為了來參觀和欣賞這座電影院的設施和服務。
只經過5 年的奮鬥,坪內壽夫就成了當地赫赫有名的“電影皇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