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知識經濟時代已經來臨
新知識經濟時代已經來臨
在知識經濟時代,知識是經濟發展中的重要資源,是創造財富的主要形式,因此企業將面臨一系列的變化,包括網路化、全球化、價格競爭、創新及虛擬化。
伴隨新世紀一天天臨近的腳步聲,傳統的以大量消耗原材料和能源為特徵的工業經濟,正在逐漸喪失昔日的榮燿,一種全新的基於最新科技和人類知識精華的經濟形態,已經顯示出勃勃生機,並展現出其巨大的發展潛力,這就是知識經濟(knowledge economy),人類社會的發展也將隨之進入瞬息萬變的知識經濟時代。
知識的重要性愈來愈大
最早給知識經濟完整定義的是「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rganization of Economic Cooperation and Development,OECD)的報告「一九九六年科學、技術產業展望」。該報告中說,知識經濟是「建立在知識和資訊的生產、分配和使用之上的經濟」,具體的說,就是以電腦科技、資訊科技、網路科技、虛擬科技、數位科技等高科技為基礎的一種新型的經濟形態,其基本的特徵是經濟的資訊化、網路化、虛擬化以及數位化。
事實上,知識作為時代文明發展的歷史作用,並不是自今日才開始。即使在原始社會,在遠古茹毛飲血的時代,人類已經懂得利用火的知識把原始文明大大向前推進了一步;又如透過蒸汽機和電的發明與使用,人類將社會從農業經濟時代推向工業經濟時代;如今微電子技術的進步以及電腦的發明與使用,將社會從工業經濟時代逐步推向知識經濟時代。
簡單的說,任何時代的變遷都是知識作用的結果,同時任何時代的文明與進步都需要知識去推動。今天,人們把未來的時代認定為知識經濟時代,在於凸顯知識在未來的社會發展中的重要性會愈來愈大。這是因為在知識經濟時代,知識已經成為經濟發展中的重要資源,是創造財富的主要形式。正是知識的推動作用,知識經濟已經開始以不可阻擋之勢進入當今社會生活,並將走進二十一世紀,形成人類社會的一個嶄新文明時代。
根據專家的說法,在未來的知識經濟社會裡,企業將發生一系列的變化,這種變化趨勢愈來愈明顯。茲說明如下:
企業走向網路化與全球化的新時代
在知識經濟時代,知識將企業帶入全世界,企業實現了全球化,也就是「地球邨」概念的實現。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特別是大哥大、電視電話(video telephone)、網際網路與功率愈來愈大的電腦相結合之後,更將會加速企業的全球化,導致全球性的企業愈來愈多。
全球化是指各企業之間在經濟上愈來愈相互依存,商品、服務、資本和技術越過邊界的流量愈來愈大,各國邊界對貿易、投資和技術轉讓的開放,不僅為企業製造了新的市場機會,而且使得來自國外的競爭對手能夠進入它們的國內市場。
全球性企業的出現,將會促使企業間的競爭更加激烈。網際網路的持續成長,使企業得以用前所未有的方式在全球範圍內工作。IBM公司網際網路部門的負責人曾經說,一旦你上了環球網,走向世界就是很自然的事了。現在很多企業都建立了世界通用的網址,甚至還有企業內部網,這些企業通過電子方式與全世界的供應商、代理商、客戶和貿易夥伴進行連接,他們的電腦幾乎可以立即在全球範圍內與其他企業的電腦建立互動關係。我們可以預見下一代的公司將不只是跨國公司,他們將與世界融為一體,成為無國界公司。
企業進入削價競爭的新時代
在新形式的電子輔助競爭之下,過去能夠創造盈利的傳統經營糢式,在將來可能只能賺取微薄的利潤。消費者正在使用電腦在網際網路上尋找最低價格的產品和服務,例如萬客隆之類的大賣場,物品價格比一般商店的售價低廉,就是利用網際網路從世界各地採購最低價格的產品。因此,惡性的價格戰將不僅在某一個地區間展開,而是在世界範圍的企業間進行,通過電子方式可以與所有的企業相連,從而獲得比競爭對手價格更低的競爭優勢。這種價格競爭將成為知識經濟時代企業的重要特徵。在這個新時代裡,新興企業將紛紛進入市場,其發展之迅速令老牌企業巨頭紛紛陷入搖搖欲墜的境地。例如微軟、英特爾、康柏、戴爾以及許多其他類似的製造商正使一度無敵的IBM受到重創。
在削價競爭時代,我們不難想像產品迅速更新換代,產品生命周期變得更短,以價格和行銷通路為基礎的競爭將更加激烈。參與競爭者透過以顧客的需求為重點、與供應商結為聯盟夥伴、向對手發起正面攻擊等手段,令現存寡頭壟斷的種種準則和遊戲規則化為烏有,過去那種靠品質、技能和市場區隔而長期保持競爭優勢的美好日子,勢將一去不復返。
企業走向創新的時代
美國財星雜誌(Fortune)最近有一篇文章指出,任何公司要想名列前茅,除了要有良好的管理、產品品質和健全的財務狀況之外,還需要有一種不可缺少的要素,就是創新精神。講到創新最明顯的例子是電傳(Telex)、傳真和E-mail之爭。當年美國人首先研發出電傳,不久日本人創出了傳真,有了傳真,電傳在基本上就失去意義,現在世界的傳真市場幾乎都是日本的。而美國人的做法是,你做你的,我做我的,我不跟在你的後面走,他們沒有去研究傳真,而是開發出E-mail。現在E-mail不僅顛覆了傳真,而且由E-mail進一步發展到網路,開闢一片非常廣闊的新天地。
創新是一種對新思維、變化、風險乃至失敗都抱持歡迎和寬容的態度,是知識經濟時代企業發展的特徵。因為在知識經濟社會,知識創造的速度加快,產品中凝聚的知識含量增大,因而企業要在日益激烈的市場競爭中求得生存與發展,就必須不斷創新。換句話說,創新是企業求生存與發展的必然選擇。
奧地利出生的美國經濟學家熊彼得(J. A. Schumpeter),早在一九三四年就已經提出了「經濟創新」的概念。按照他的定義,「創新」是指「企業家實行對生產要素的新的結合」,它包括以下五種情況:一、引入一種新的產品;二、採用一種新的生產方法;三、開闢一個新的市場;四、獲得一種原料或半成品的新的供給來源;五、實行一種新的企業組織形式,例如建立一種壟斷地位或打破壟斷地位。
換句話說,創新在現代經濟學中包括多方面的含意、內容和途徑。就企業發展而言,企業創新包括觀念創新、制度創新、技術創新、產品創新、市場創新、管理創新等,企業只有進行全面創新,才能適應知識經濟快速發展的需要。正如美國史隆管理學院的經濟專家李斯特‧梭羅(Lester Thurow)所說的,我們正進入體制變革的時代,其深刻程度的普遍性不亞於產業革命所帶來的體制變革。在這種變革中,能生存下來的是那些有創新精神,並樂於接受技術、社會和經濟變革帶來的嶄新的公司。
企業走向虛擬化的時代
虛擬意味著看起來存在的東西而在現實中卻是不存在的。企業的虛擬性表現為一個企業看來擁有像傳統企業一樣的設備,但實際上並不真正擁有它們。在電腦控制下,許多企業可以是虛擬的,通過電腦網路,人們可以與工作設備、設計工具、軟體連接在一起,即使這些企業處於不同的位置,屬於不同的所有者,它們也可以密切合作。例如,以前在飛機設計時要做風洞試驗,現在波音777則完全在電腦上進行虛擬實境設計,其零組件的生產、組裝更是完全自動化。再如現今汽車的設計、生產中,電子部份的內容大大增加,如用電腦研究兩輛汽車的碰撞過程、人員受傷的情況,以及如何來防止和最大限度地降低受損傷的情況等,防撞裝置的研製也一改過去的實物試驗。
在具有虛擬性的企業裡,不需要正式僱用許多員工,也不需要擁有所需的工廠和設備,它們可以選擇利用外包給他人來完成任何一部份活動。這種虛擬企業可能完全只是一個空殼,它完全利用外部資源完成產品設計、生產,進行產品市場營銷策劃、銷售等。當然,並不是所有企業都要變成這種虛擬企業,但許多企業將擁有「虛擬性」的因素,也就是說,每個企業都具有虛擬性,並進行虛擬操作。
企業的虛擬性主要表現在透過虛擬操作而與其他企業合作,也就是虛擬合作。虛擬合作可以製造虛擬辦公空間,使同一企業的員工在不同地點工作,但透過電子手段的連接,使他們如同在同一辦公大樓內工作。員工甚至不需要辦公室,只需用一台筆記本電腦和公司的電腦連線就可以辦公。
虛擬合作的另一表現形式是進行虛擬經營。除了不同企業的員工可以透過電子手段的連接一起工作外,虛擬合作還可以使更多的企業藉助於電腦輔助設計、電視會議系統、網際網路機構以及企業網路緊密聯繫在一起,彼此利用其他企業所擁有的各種資源。這種全新的虛擬合作,為企業帶來了更多的新技術、新產品,和更低的成本,也帶來了更高的產品品質以及更高的經濟效益。
主動擁抱知識經濟革命
總而言之,知識經濟的悄然興起可以說是一場無聲的革命,它對我們現有的生產方式、生活方式、思維方式,包括教育、經營管理乃至領導、決策等活動,都將產生重大的影響。雖然現在要來估量這場革命對科技、教育及社會生活諸方面的影響可能還操之過急,但是能否認識到知識經濟正在興起,對決策者來說至關重要。企業經營者應密切註意在知識經濟條件下企業將發生的重大變革,及早研擬如何在變革中求生存、求發展的對策。企業不應退卻,更不應心存等待、觀望,而是要主動地、熱情地去擁抱它,去適應它,並利用它去發展自己,使企業在激流中不被衝垮、淘汰,而是站穩腳跟,並以強大的競爭優勢立於世界企業之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