策略與創新管理的歐洲典範

策略與創新管理的歐洲典範

歐洲的管理學與實務經驗有很多是值得台灣企業學習與借鏡的,然而台灣在經營管理上總是推崇日式或美式管理,對於歐洲的管理學及典範則相對陌生。因此,經濟部特別委託中國生產力中心邀請德國阿亨大學GuentherSchuh博士來台分享歐洲的管理實務經驗。

GuentherSchuh博士指出:『由於環境的不確定性愈來愈高,企業對於未來幾乎很難進行規劃,許多企業對於是否應該規劃未來已經產生質疑,過去企業環境的變動較小,但現今每三至四年就有百分之六十至七十的起伏,因此,很容易遇到現階段明明大賺,不久後卻大賠。』

 

開創適切的創新組合

面對不確定性愈來愈高的年代,企業要找出屬於自己的目標及適當的創新組合。創新不在追求最佳科技,讓科技本身擁有策略性及獨特性才是其重點。

阿享大學從多家企業研究歸納出幾項參考策略如下:

  1. 設計策略
  2. 側面策略
  3. 技術槓桿策略
  4. 寡頭獨占策略
  5. 市場領導策略
  6. 創新槓桿策略

企業應選擇適切的策略及定位,以提高全面性的績效。另外企業也要留意利潤的移動,以PC業來說,廠商若純粹為代工糢式,其利潤幾乎為零,反倒是提升供應鏈附加價值的廠商才有獲利空間。

 

以多元化思維提供創新動能

研發創新的投資組合應包含多元化的思維, 並在組織中交流與傳遞以順利追求獨一無二的競爭地位。研發投資組合的決定要經過長期、反覆的討論過程,要考量的事項包含:相對的競爭優勢、相對的技術地位、市場的吸引力、風險、技術吸引力、獲利潛力、成功機率等,才能正確鎖定科技發展的方向。科技及產品領域的發展狀況要隨時留意,讓研發投資跟著市場走,並將科技帶進市場,這是成功者的最大特色。

要達到事半功倍之效,研發能量分配就要得宜,許多企業再沒有清楚市場發展方向時就投資太多的錢進行創新,也因此無法產生新的獲利。

 

阿亨大學的AIM糢式

任何公司都不可能永達領先,否則就會失焦,重點在使不同創新向度形成完美的配合,阿亨大學的糢式不是一系列的步驟,而是整體性的概念,強調的不是跑得更快,而是跑的方向。企業依據決定的策略產生新的專案,其中方向必須拿捏正確,是現在導向還是未來導向,是對外合作還是自行研發。

阿享大學為了探索創新的成功方式,著手調查全球近二千家企業,結果發現成功的創新者都有幾項特點:

1.在完全創新的產品構想上下功夫

2.有系統的產生構想

3.創新的質重於量,實現創意才是重點。

 

重視百分之九十的創意轉換時間

企業花百分之十的時間激發靈感,用百分之九十的時間轉化構想為事業,但是如何在科技靈感中發掘構想與專案是十分困難的。事業構想未審慎評估,容易造成過度樂觀或高估,而以錯誤構想來營運的企業,也往往造成失敗。所以當創新還處於構思階段時,要運用系統化的科技評估來減少失敗率,才不致於浪費時間、精力甚至金錢。

阿享大學Torsten Kurr博士說「科技評估就像美國淘金客所用的圍欄、佈樁,有助於迴避不必要的競爭者,妥善把握住自己的機會」

 

建立策略MODLE提升獲利

創新的複雜度隨著產品多元化及大量客製化的發展而日益提高。企業為了建立差異化而因應客戶訂製化的規格,導致零件過多、生產線增加、產品生命週期縮短。價值鏈是否能提供多元化產品因應複雜度,同時避免成本提高,是很重要的問題。

許多企業都有相同的問題就是有太多產品線,卻沒有建立元件共享機制,增加新的產品線或許可以增加買氣,卻也造成成本大幅提高。要降低複雜度可以採取取代性方案,只要針對少數項目進行改變,當基本MODLE完成後就可以做出千變萬化的MODEL。

創新成果與預期有作業及策略兩種落差,而比較嚴重的是作業落差,如研發時程延遲等。而要消除策略落差要先提出規範性公司總目標,再來是產生策略方案,擬定達成目標的方法,最後進行操作面的思考。

規劃創新組合時,要留意技術觀點及市場觀點平衡,企業要善用即有能力,考量價值鏈是對外合作還是內在導向,要更換夥伴來生產新產品或是自給自足還是不斷換夥伴來求新求變。

You may also like...

發佈留言